走进淄博,高速路边挺立的巨幅广告牌上林立指引的“古战车博物馆”“蒲松龄故居”“齐国历史博物馆”“古磁窑址”“鬼谷子洞”…… 一股浓重而古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我也知道,我走进了火热的淄博。这火热不单单是炎热的气温,更是淄博人民的热情好客。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还是鲁商文化的百年兴起。就连吃剩的鱼骨做出来的酸辣汤都能赋予它浓重的地域文化。“砸鱼汤”者,必是齐地人。
同学带我们走进了淄博人设置的盛宴。
一条鲜嫩的虹鳟鱼是招待客人的一道名贵菜。长在海边常吃海鱼的我还没咂摸够淄博淡水鳟鱼的鲜嫩味儿,主陪就招呼服务员“打两个鸡蛋砸个鱼汤”。我纳闷,在威海通常用清蒸的花鳣吃剩的鱼肉、鱼骨做个辛辣鱼汤用作解酒、开胃。可这“砸鱼汤”我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个名词,难道是拿刀把鱼骨拍碎了再熬汤?
主陪肖局是个文人,看我们疑惑的表情,就幽默风趣地讲开了“砸鱼汤”的典故。说:一帮博山的老人到北京旅游。那时候人民大会堂还对外开放,老人心想,我儿子在此当厨师,就到了人民大会堂吃饭。点了一道鱼和一瓶二锅头,酒至半酣鱼却已吃完,叫来服务员指着剩鱼对服务员说:“砸鱼汤。”服务员不明白,老汉说你告诉厨师他就知道。服务员端给厨师,厨师说淄博老乡来了,做好让服务员端给了老汉。过了一回,老汉喝完鱼汤又让服务员砸鱼汤,服务员又一次端给厨师,厨师说博山老乡来了,做好让服务员端给了老汉。当老汉第三次要求再打两个鸡蛋砸鱼汤时,厨师说“俺爹来了”,赶紧提留两瓶耳锅头跑出来陪老爹们喝酒。
哦,“砸鱼汤”原来如此砸法。这生鲜诱人,能连砸三次,蛋花飘香的鱼汤是何等的美味,让我未喝就暗吞馋涎。且一汤下来,是直接砸到了“俺爹来了”的档次。
这更是作为我几个人来到淄博,感受到的不单单是喝鱼汤美极鲜的滋味了。
看着一碗浓浓的鳟鱼汤,香气扑鼻,酸、甜、香、咸、辣五味调味,鲜爽可口。酒正酣,胃正热,口也正腻。这“砸鱼汤”的发明真是具有提神醒酒爽口之功效,还可以养胃呢。
男人们喝的酒不是二锅头而是地道的鲁酒“扳倒井”,想必是能扳倒井的酒更适合山东大汉的豪放和爽直。我跟看云喝的是产自淄博当地的啤酒,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绿兰莎”。因这名字怡人,因这酒清冽,也因淄博人的诚挚待客有如家人之情,我们也不知喝了几杯几瓶啤酒,只喝得两颊绯红两眼泪汪汪。
男人们酒叫得起劲。鱼汤端上来,一时忘了喝酒了。喝干了每人一碗的鱼汤,既然是砸到了“俺爹来了”,那鱼汤是再砸不了了,只能是姊妹兄弟一家人喝酒了。结果是,沿用食文化又创新了一项“砸酒汤”。主陪肖局酸奶杯里倒酒,砸酒汤。同学啤酒杯里倒白酒,砸酒汤。我们呢,茶水杯里倒啤酒,砸酒汤。使之砸鱼汤、砸酒汤,在酒酣之时也不知究竟在喝什么汤了,反正是一杯一杯往肚里灌。
“绿兰莎”是适合女人喝的啤酒,居然不舍得让女人去醉,哪怕微醺也不可以。谢天谢地,谢淄博的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爱。我和看云,静静地看着男人们文明的斗酒,这酒风煞是爽心悦目。
也许是到了淄博这座文明的古城,也许面对的是一桌儒雅之人,这酒喝得安静且不乏热烈的气氛,很难得。
心想,这砸鱼汤也砸出了文化,咂摸出了饮食文化里还有如此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写于:2008年8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