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条明亮的银河,母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隔着一条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来相会,互诉衷肠。这是中华民族最浪漫,最富诗情画意的想像。
昨天晚上,外面电闪雷鸣,雷雨交加的时候。我们关了家里的所有电器,铺着凉席躺在大厅的地板上说着旧事,宛如回到了从前。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已经很少能够欣赏到银河的美景了。满眼净是灯河而不是星河。估计现在看星河必须到郊区去、或者到一些山区去,那么就能找到那种感觉了。只是现在的孩子太聪明,又太娇气。一点点蚊子的风吹草动和热浪席卷都经受不了,她们就更不屑去关心什么天文奇趣,天然奇观了。对着一台电脑,看看电视,就能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了。
我问女儿,知道七夕的典故,牛郎织女的传说吗?她说,不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吗。是啊,我没再问。她会一字不差地把牛郎织女的传说背诵下来,象读一篇课文一样的轻描淡写。只是,孩子心里的传说,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她们的理解,只是一个有情人恩爱的日子。她们也像我们小时一样,只知道那是个天上人间的故事,对故事里隔河相望,千年守候的情感又能懂得多少呢。她们对这样的风物人情,又能有怎样的理解呢。何况,七七已被商家打造成了玫瑰、巧克力的世界。外面,哪里还能看到巧果呢。
还好,小时候的我们,对七夕节的美好期待是香甜的巧果。母亲会用五颜六色的面卡成型色各异的巧果。巧果模子象变戏法似的,就卡出栩栩如生的鱼啊鸟啊的巧果。放到锅里一烙泛着金黄,串起一串挂起来,天天守望着不舍得吃。有的孩子就套在脖子上,相互展示着。馋了就小心翼翼掰下一个解解馋。
母亲不管我们多大,每年依然承袭着烙巧果的传统。小时候是巧果,烙完了分给我们姊妹几个,长大了成家了,母亲就烙小的巧果给我们的孩子,而分给我们的是大火烧。
上午母亲来电话,让我周末回家拿烧饼。我说烙烧饼干啥,这么大热的天。母亲说,快过七七了,凑着周末提前烙点儿给你们。哦,我想起来了,已将淡忘的七七节被母亲牢牢地记住,把我们小时候对巧果的这份寄情就像星约一样年年如此,时时牵挂的是儿女。
现在的孩子也许都不懂巧果是什么,我就从来就没为女儿烙过巧果。前段时间在海阳的集市上淘得几把巧果模子,正准备拿新的回家换母亲的旧模子。再去买点儿食用色素,卡一堆五颜六色的巧果给女儿。尽管,孩子的期待不会像我们那样的美好,但七夕的巧果串起的情思,是应该让孩子去耳濡目染的。这份天上人间的真情,就像那条由恒星组成的银河系一样,应该恒久地明亮地流淌在孩子的心里。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看不到银河,就着灯河吃巧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