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 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那个时候,享受清茶淡饭,远离喧嚣,避开功利场,澹泊寡欲的苏轼,他所寻求的“人间有味正是这清淡的欢愉。”《人间有味是清欢》,还被林清玄作为文章的题目。写字的林清玄是浅淡的,字字句句中散发着清欢有味的恬淡禅意。
看来,古往今来,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一直是很多人内心向往的生活境界。可是,面对尘世间的繁华盛世,灯红酒绿,又有多少人沉醉其中,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千帆过尽,浮华背后,有谁能如此淡定清心地寻求一种叫“有味”的人生。细读《有味》,感觉现实中或许真的可以同时存在这样一个拥有双面人生的人,叫什么名字无所谓。是自己也可以。更希望很多人都可以这样。
十几年前,认识的那个刚出道不久,清爽俊逸的小伙子,主持湖南台的《真情》栏目。承载着寻常百姓的聚散离合、悲欣哀乐,作为观众也跟着品尝着人生的各种滋味。真情地访问,平静地劝说,安静地倾听。年轻时的自己,也一直喜欢和欣赏这个温文尔雅的主持人。
时隔很多年以后,再看汪涵出现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则是女儿喜欢也乐此不疲地看的节目。吵闹,喧嚣,低俗,癫狂…….这样带些轻蔑的字眼女儿都不爱听。她们这一代的青少年,就是喜欢,非常痴迷地喜欢。而我,则是不解,汪涵怎么变成这样了,留着胡须的毛糙面孔,戴个黑框的眼镜扮酷。那个曾经内敛儒雅的小伙子,变成了飞扬新锐的电视一哥了。主持节目嘴巴象爆豆一样,伴随着夸张的肢体语言动作,看着怎么是那么地别扭呢。
或许,我真的是跟不上时代的气息了。电视造就了汪涵,节目塑造了汪涵,职业影响了一个人的公众形象。而我,越来越喜欢怀旧,喜欢安静、老土的东西。思想有些狭促和极右了。但他却说,我不觉得舞台上的那个人就是完全的我。如果你觉得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不适应了,想要精神上的独立与宁静,那么就去靖港买座老宅子,过一段烟火神仙的日子。或许,真的是这样。职业,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内心的东西。生活,有时都可以是戴着面具行走的。
真正愿意摘下面具,卸去负累,亲近乡土自然,过上归隐清修生活的人,极少。更得需要决心去割舍。习惯,或者是现实抛不开。红尘不绝,总是自我矛盾的。有些职业的选择,可以离心很远。 有些生活也可以抛开职业的局限,去自由自在的。 文字的背后,可以隐藏一个真实的内心。和一颗心所向往的真正人生。
读汪涵的《有味》,就像他靖港的香干一样,越嚼越有味儿。《有味》的文字很清淡。旋律很舒缓。字意也很优美。心也是柔软如莲。就像走进江南的日子,脚步开始慢了,只管自顾自地悠闲漫步,欣赏一路的风景。享受江南油纸伞的雨声如梦。“雨水之所以愿意落下,是因为它在天上,把满地盛开的雨伞,看作莲花。”有一种来自远古的天籁告诉你“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有这样一个小镇,让他流连往返。“这是我时常想念的靖港,是河流如柔软的手臂一样环抱的靖港。这是如禅意般的吸引,如烟如梦,抵达我遥远的日子。”
在缓缓地叙述中,慢慢地行走里。一些斑驳的物件,褪色的记忆,陈年的往事,象一个陈旧的老樟木箱子,从缓缓流淌静默百年的沩水河被轻轻打捞起。打开,是一段难寻的厚重往事,一沓散发着樟香的信笺,和一件包浆油亮的古董。让自己也不自觉沉静和沉醉其中。“我相信人生真正的好东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有时候披上世俗的外衣,躲在一些不世俗的地方。”“木匠、墨工、折扇坊、油布伞、竹林、河流这些,都会比一个人更为长久地活着,它们比其他复杂的东西,更值得去记录。”
它可以记录一段历史,回溯一段往事。它可以温习亲情的温暖,可以感知一份心灵的呼应。
造访市井小作坊,拜民间艺人为师。对市井文化的尊重,对民间艺术的敬畏。对非文化遗产的无形宣读。放得下架子,耐得住寂寞,收得起心性。一个人角色的转换很重要。如果内心里没有明亮和宁静,没有温暖和柔软,没有对乡土的一往情深,很难做到。
靖港,只是一个可以把心安放的僻静小镇。有味的东西也不尽在小镇。而能让心当成终点的东西,一定是乡愁。牵念乡土的人,也定是喜欢山水的。亲近山水的人才能有清淡如水,平静如水的恬淡心怀。“油布伞挡不住淡淡的乡愁,打开油布伞的时候,依次疼爱着生活的每一件事物。”如香干,如糍粑,如杆秤,如木桶……因这些小物件,串起了一些小生活,感知一些小温暖。也因为这些朴素,平静,疏淡的东西,才变得生活有味。
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味的时光,它行走的很慢。它可以把自己的影子印在每一寸有阳光的地方。总是在阳光下生活着,能不温暖和快乐吗?
最简单,最温暖,最快乐的东西,或许就是有味吧。只要自己愿意,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是清汤白水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