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雪时晴贴”是王羲之既“兰亭序”后又一著名的行书代表作,曾是乾隆皇帝的最爱,被收藏于“三希堂”。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远方的友人表达问候之意。 大雪无雪,阳光则亮暖。闲暇时,沏一杯茉莉花茶,喜极那熟悉的香气,仿佛是父亲旧日那搪瓷缸子里飘着出来的清香。扯一身阳光,借一本书卷,那些泛黄的记忆渐远渐进地走来。这不正是冬日无雪时晴里送给近处的自己最贴心的煦暖吗? 《快雪时晴闲看书》,是杨小洲的一本文味浓重的读书札记。我这文化浅薄之人,借用这个风雅的题目,看看自己的闲书而已。 如很多友人所言,我的床头也堆了一摞书,随手一本,闲看闲翻,总是没有很连贯地看完一本书,除非小说。入冬以来,雪似乎是冬天里的稀客,都在红炉翘盼。有时早上醒来拥被而坐,听着外面呼呼的风声,那股子浪漫劲儿也会悠然而生。窗外雪花漫飘,屋内暖意书香,也挺有快雪时晴的风雅。 其实,那时候手里是正捧着一本《快雪时晴闲看书》在遐想。故此为题,把最近闲看的闲书也数落一遍。 《快雪时晴闲看书》之“乡愁篇”。
赵瑜的《小忧伤》。是图文并茂的。里面的彩色配图是梵高奶奶的蜡笔画。买这本书是顺着《梵高奶奶的世界》而来的。她只是来自河南农村的一个老太太,用她的蜡笔勾勒了整个乡村清澈干净的世界。她的那些独特的画,勾起了多少都市人遥远的乡愁。在乡村慢慢变成拨地而起的高楼之时,她的画里有秋天的老房子,永恒地站立在心中的高处。
《小忧伤》的作者,生于70年代。读起来就像一本孩童天真无邪,调皮捣蛋还有些小心思,小思想的日记。会带着不时的笑声去读。“我们一起打扑克牌。在一排树下面,我们还吵架,骂对方的母亲。骂完看,继续和好,然后再骂。.......赵四儿在玉米地里解手,他用玉米叶子擦屁股时弄破了屁股,惹得我们大笑。我在路上画他们的样子,每个人都只画三根头发。国子在我的身边一直给我说好话,目的是想让我把他画成四根头发,但最终也没达到目的。”......用朴素的语言本真的回忆,记录了童年的时光片段,乡村情结。玉米地、老水井、牛、磨房、池塘、雪地,这是我们的绝版家园。乡村岁月包裹的童年里,有些孤单,有点儿小忧伤,但底色都是温暖的。
带着清香的乡土气息,走进字里行间,旧日时光恍如梦境。那些童年的趣事,煮月亮,抓青蛙,偷瓜,光屁股洗澡,比赛谁尿得远,制造恶作剧……与赵四儿、军停、国子,童年里形影不离的四个小伙伴儿,用这些回忆,丰富了儿时那些疼痛而甜美的时光,仿佛就是我的昨日。时常在梦中回放童年那些影像,与小伙伴跳绳、踢毽子;去山里疯野,去田间捉蚂蚱;用麦秸秆编蝈蝈笼,用狗尾巴草编小动物。特别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屋后的那个傻子“甲子”,是我们逗乐的好玩伴。很多时候,都能被自己从梦中笑醒。
如今,很多人站立在城市灯红酒绿的街区,总想抬头找寻那一颗童年里最亮的星星。月色依旧,可是昔日皎洁的月光已变朦胧。记忆蒙尘。《小忧伤》里,有我们童年清澈的河流,河水里倒影着一弯明月。赵瑜说:如果你路过我的这些文字,那么我想告诉你:“我正在煮月亮,你想往里面加什么?” 《一钩新月天如水》,许若齐的。又是一本乡愁的文字。书名题签和封面背景用了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一钩新月天如水》。文字如题名,散透出来的淡定、从容和雅致,绝不是我等信笔涂鸦所能达到的境界。一个人的徽州,千百年的乡愁。徽州一直是他窗前的一轮明月,悬挂于他正前方的天穹之上。既是他的思念,也是他的梦想。那个有着晓风明月、青砖黛瓦的徽州,一直在他的天宇之上指引着他的人生走向。 徽州,一直是我所向往的去处。青砖黛瓦,新安江水远相随。两岸青山绵延,油菜花铺天盖地地开。乡愁,就像是一碗陈年的老酒,上世纪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自己的家乡——徽州。对于徽州的山山水水,这些儒雅的徽州人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许若齐也如是。 徽州对我是陌生的。这本书,作者用娓娓道来的语气,如数家珍般谈论着徽州,历史、地理、民俗、风情、菜肴、文化……用不惊、不喜、不悲、不嗔的笔调诉说着家乡的山山水水,风物人情。字里行间,是通徽州之魂魄的。若心中无爱意,对家乡失却暖意的人,是无法有此风清月朗般的心怀。
尤其他写“火桶”。单单提这两个字,这是生在北方的我怎么也想象不出的风物。可在他的笔下,却是一幅乡村冬日的陶然风情画。“某冬日,某外地人途径徽州某乡村,见到向阳的屋前墙边,若干老人与孩童正屈腿端坐在几个木桶上。他大为惊讶,以为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恭,有辱斯文。走近一细看,大谬也:木桶里置陶钵一只,上面有镂空的盖,里面的炭火忽明忽暗。这几个徽州老幼衣装整齐,正一脸舒坦与依然地享受着。”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处可供乡愁的柔软之地。可是很少有人能像许若齐那样频繁往返于城市乡间,在真实的烟火人生里去触摸乡愁,翻起记忆,打开徽州古意和现代的乡村画卷。
舒婷的《真水无香》。鼓浪屿是舒婷的故乡。她把鼓浪屿喻为自己的生命之源。“很多时候,我总问外婆,为什么我会生长在鼓浪屿这样一个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确简练:上帝的旨意。”是啊,上帝的旨意,老天的安排。谁又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辰日期和出生地?不管生在何处,注定都是爱着自己的家乡。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生我养我的故乡,有谁不魂牵梦萦的呢? 喜欢《真水无香》。鼓浪屿,有万国建筑博览,音乐之乡,钢琴之岛之称。舒婷用自己的笔触,抚摸那些老建筑里人和事,岁月沧桑,物事今非。回忆里的东西总是有温度的。熟悉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每一棵花草树木,甚至是知晓一些人,一些事。在人与故事里,鲜活了对故乡的解读。 舒婷笔下的鼓浪屿,除却那些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底蕴,心中的故乡就像我的美丽家乡威海。那是个小小的岛屿,而这里是美丽的小城。都有着晨钟暮鼓般的浪涛声日夜相伴。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每当看到《朝闻天下》里的旅游推介广告“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走遍四海,还是威海”。心中的那份自豪,恰是对故乡的热爱。我想,如果漂泊在外的游子,那时的自豪与感动更不仅仅如此。 还有两本席慕容的乡愁文字《追寻梦土》《蒙文课》正在读。她说:“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深爱的母亲大地。”祖籍内蒙古,出生在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在台湾的她,对家乡的理解是通过父亲,叔父们的回忆。当她那一天真正踏上故土之路,对着敖包祈祷。走在贝加尔湖畔心里的清澈。驰骋于日夜思念的乌珠穆沁草原新竹分那份感动......是席慕容以多年在蒙古草原上的长途跋涉所谱成的追寻之梦。 这两本书里,记录的是一个天涯游子如何面对自己的原乡,以及因之而起的种种触动和转变,更深深受到游牧文化的吸引,十几年间,逐渐中个人的乡愁转为对文化的探寻。 家乡,总是月白风清。繁星满天。 余光中的乡愁,是隔海相望的苦衷。胡适的乡愁,是一碗陈年的老酒。赵瑜的乡愁是一弯明月的忧伤。许若齐的乡愁,是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清澈。舒婷的乡愁,是真水无香的月白风清。席慕容的乡愁,是梦土的呼唤与追寻。 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我的美丽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