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女画家席慕蓉素以至情至性 为人称道。她的画韵味细致,透露美的气息。她的诗句 句嗅得出对人世家国绵浓的爱意,品者莫不心生感动, 益发肯定生命的价值。 这位能在无形中给人力量的艺术家是“妇女杂志” 民国七十年一月份读者午餐会的主讲人。在短暂欢聚的 时光里,她毫无隐讳地把自己的经验提供给读者,让大 家知道她如何妆点人生,使她的人生可以入诗入画,也 使大家豁然领悟:只要建立快乐的人生观,快乐的人主 人人可得! 下面是她演讲的全文: 能够在这样的机会之下开口讲话,我心里实在很兴奋。《妇女》杂志的选择一向很严,所以,那天我接到主编崔家蓉的电话邀请时,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了。我心里一百二十个愿意,不过仍然谦虚地连说了两次;“不行吧?”“不行吧?”但也仅此两次,然后我就赶快说“可以、可以!”了。因为,万一崔家蓉受了我的影响,真的觉得我不行而改变了主意,那岂不是我莫大的损失? 我选了一个题目来概括我要说的话,那就是“人生欣赏·欣赏人生”,我想用一些切身经验来说明今天第一部份“人生欣赏”的主旨:如何生活得更快乐一点,如何用我们已经有的东西,使我们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一点。 我为什么会讲这些呢?我认识不少人,有很多人很不快乐,然而,假如他们仔细省察一下的话,他们本可以有很多快乐的理由的,却常常因为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理想,使他们很不愉快地过了几十年。我觉得,对生命而言,这是一种很可惜的浪费。 尤其是大多数的女性,因为先天就比较敏感、比较容易受伤,受了伤以后又比较不容易忘记,所以常会过得很不快乐,让人看了除了心疼之外,又觉得实在很划不来。 举一个例来说,十六、七岁的女孩子脸上充满了青春的光采,无论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跑、怎么笑、怎么哭,看起来都非常惹人怜爱。我的学生都是这个年龄,从十八岁到二十岁,我看他们每个人都很好看,可是,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知足的。有的人觉得自己皮肤太黑,有的人觉得自己长得太矮,有的人觉得自己眼睛太小,有的人又觉得自己嘴巴太大……。 其实,我在她们那个年龄的时候,也不太快乐,心里总是羡慕那些又秀气又安静的女同学,觉得自己非常浮躁,非常不像女孩子。 出国读书以后我仍然有这种感觉。参加什么同学聚会,想文静一点,总是做不到。一兴奋起来就会大笑大跳,疯闹一个晚上,等到回到宿舍里,一个人又会很后悔,为什么总是不能安静下来。 自信就是美 有一天我下定决心。我想,容貌是天生的,没办法改变,但风度却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只要我肯去做,一定可以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安静端庄的淑女,我应该会成功。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我觉得应该不太迟,改变自己总比每次回到宿舍以后流眼泪要强多了吧。 于是下一个周末,从布鲁塞尔坐火车到鲁汶大学城的中国学生中心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了。到了那里,聚会还没开始,我就到小图书馆在看中文报纸。我坐下后,一位男同学走了进来,于是,我就用我准备好的态度来面对他。在他向我说了一声好以后,我轻轻地回答了一声;“你好。”微笑了一点点,然后就低下头去看报纸。那个同学怔了一下,一会儿就走出去了。然后,又进来一个男同学,兴高采烈地向我打招呼(就是我以后嫁给地的那个人),我也仍然兵来将挡,用我很文雅的姿势向他道了个好,他在我身边站了一会儿又出去了。后来,进来了第三位男同学,同样的情形,他也很快地出去了。我仍然很优雅地看我的报纸,觉得改造自己的第一个回合已经成功了。 可是,过了一会儿,刚才的那三个男生一起进来了,看了我半天,然后第三个男生(他现在是台大法学院的教授)问我: “席慕蓉,你是不是生病了?” 原来,他们三人在门外商量了半天,觉得我今天很不对劲,不知道是有什么难题,还是生病了,所以王个人一起进来问我。 我很生气地告诉他们我改造自己的计划,而且我又犯了毛病,站起来很大声地告诉他们: “我准备以后就要以这样的态度来过我的日子,实现我的理想。” 想不到他们三人听了我的话,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尤其是第二个男生,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我实在很生气,觉得他们一点也不了解我。 他们笑完之后,跟我说了一些话,我才发现,他们好像比我自己还了解我。他们说: “我们喜欢你就是因为你爱说、爱笑,跟你在一起我们都觉得很快乐,因为你有一种快乐的本性,可以影响你周围的人。你如果一定要改变、要做作,就会让人觉得很可惜了。” 从那天开始,我心里就很坦然了。原来爱说、爱笑也是一种美,生活原来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不过,我心里仍然有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里无法实现,可是在艺术作品里却可以想办法做到。因此,在我的画和我的诗里,就常会出现我从小对美的一种追求和理想,当然,有些时候仍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太愉快的副作用。 最近几年来,我发表的作品比较多了一点,所以,知道我的人也比较多了一点。有一天,我替对面的邻居买了一些树苗,在把收据拿给她的时候,刚好碰上她家里有三、四个女孩子,都是她的同事。我在门口和女主人说了几句话,然后就告辞了。关上门以后,她大概回身跟她的朋友说:“刚才那个人就是席慕蓉。”只听到屋子里那几个女孩子尖声大叫: “什么!她就是席慕蓉啊?” 那时我就在屋子旁边,听了她们的声音,开始还满得意的,觉得自己的知名度颇高嘛。可是后来再仔细听她们说话的语气,就觉得很难过了,因为,她们实际的意思是: “席慕蓉怎么是这个样子的!” 我想,再有修养的女人听了这种评语,也不由得要黯然神伤一下子吧? 好在,我很会自己安慰自己,难过的情绪一下子就过去了。不过,当以后朋友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我都预先在心里有一点准备。假如有人很有礼貌地暗示我比他所想象的要胖一点的话,我也看得开了。我想,也许就是因为我比较平凡、比较高大、比较胖,才能在我的作品里表现比较纤细、美丽的画面吧。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挺好的补偿作用呢? 人的一生应该为自己而活,应该学着喜欢自己,应该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或者别人怎么想我。其实,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你自己! 在社会里,我们常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常会产生自卑感。通常,这种比较在三方面显得特别尖锐。尤其是女性,常会用美丽、金钱和学识来与人比较,常会因为不如人而不快乐。 保持快乐的心境 美丽的问题如我刚才所说,实在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可以决定的。不过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自己好看一点,就是尽量保持快乐的心境。记得小时候我带一些同学到家里玩,外婆往往会称赞一两个我觉得并不漂亮的女孩子,说她们长得好,我问她为什么,外婆说:“她们长得喜相,所以好看。”我想,“喜相”的意思也就是脸上总有一种很快乐的表情的意思吧。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金钱。我不知道现在的女孩子是不是很看重这些,当年的我们并不特别看重金钱,可是,在有些场合,能有一两件漂亮的衣服和新鞋子的确可以让我们过得更快乐一点。 其实,父母能供我们每个孩子都读了大学,并且出国留学,我应该是很感谢和知足的了。但是,在大学里有一件事情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有一位男同学,不知道是心血来潮或是想讨好他的女朋友,在一次同学的聚会上,在我很高兴的时候,走过来对我说: “席慕蓉,再漂亮的衣服,假如你每次都穿它的话,也会变得很难看,会让人讨厌的。” 我当时怔住了,然后,他就牵着他的女朋友走开了。他的女朋友也是我的同学,家里很有钱,那天晚上她穿了一件很漂亮的黑裙子,裙子边印着大朵的红色玫瑰花,配着亮亮的黑漆皮鞋,真的很好看。而我穿的是一件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都常穿的尼龙料子的洋装,白底上洒着绿色的花点,中间系一条绿色的腰带,如他所说,本来是蛮清爽、蛮好看的,是我二姊不要了,给了我的一件衣服,我很喜欢。它可说是我唯一的一件漂亮衣服,所以我常常容它,白色的尼龙料已经有一点泛黄了,不过,不仔细看、不比较的话是看不出来的。 那天晚上月亮很好,从同学家里出来的时候,我们十几个人就在新生南路附近的巷子里慢慢地走着。那位穿着新衣服的女同学和男朋友就走在我前面几步,旁边还有好几个同学。女孩子很高兴,好几次抬起头来大笑,风吹过来,有着红玫瑰花边的裙角一掀一掀的,黑漆皮的鞋子在月光下发着亮,我的眼睛就没有离开她,心里好羡慕。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也穿了一身新衣服,皮鞋是黑漆皮的。不瞒你们说,一直到现在,买皮鞋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挑选一些发亮的漆皮的,不知道不是受到这件事的影响。 我说出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些事情、有些比较其实是很无聊、很没有意义的,可是一个困在其中的当局者要挣脱出来,有时候并不很容易。 挣脱旁人的眼光 我和我先生是在比利时认识。然后订婚、结婚的。订婚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是穷留学生,听别人说订婚要有订婚戒指,于是就到街上去找。两个人不敢进大珠宝店,就到车站附近的一个专卖纪念品的小商店里去挑了两只戒指,是银色合金的,他的那只是一个普通的宽宽的圈圈,我的则是在圈圈上突出一个圆点,有点象一个小珠子,好看,又便宜,我们很高兴地买下来了,并且在订婚的时候,互相交换着带上。 当时刚好另外有一对留学生订婚,男孩子送给女孩一颗钻石戒指,有人向他们道贺的时候,女孩就笑嘻嘻地给人看她那个钻戒。假如我们刚好在场,也会有人要看我的订婚戒指,我也总是笑嘻嘻地伸出手给别人看,有一位女同学大叫一声说: “是银的嘛!” “不是,是铁的。”我和我先生一起回答,然后相视而笑。的确,那本来就是一样不值钱的东西,但是,我已经长大、成熟得知道:我得到了一样非常珍贵的事物,就是一个忠厚诚实的男孩子给我的一份真挚的爱,这才是真正值得欢喜的事。一个戒指是铁的,是银的,或者是钻石的,其实没有任何分别,一点都没有分别。 可是,那时候,颇有不少人为我打抱不平,认为太不像话,也有人象是要安慰我似的: “也许他会在结婚的时候,连结婚戒指一起送给你。” 遇到这些时候,我总是笑一笑就应付过去了。当时,不管是在杂志上、文章里或实际生活里,都流行在订婚的时候送钻戒。钻石商人更在杂志上刊登很美的画页广告,用一些词句来刻意强调什么: “钻石象征永恒的爱情!”或者: “送她一颗钻石,就如同送她一颗不变的心!”等等。 当然,我并不是酸葡萄,认为钻戒一定不好。相反的,我认为如果两个人有这个能力的话,在订婚时买一个钻戒倒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最低限度,钻石有保值的作用,对不对?可是,如果一定要强求一件东西,并且因为缺少这样东西就认为对方没有诚意,或者不爱你,因而影响了你的情绪,甚至严重地影响到你们之间的感情的话,那就是最愚笨,最不值得的事情了。 和我们同时订婚的那对夫妇,现在也生活得很美满。所以问题的本身不在那颗钻石,只在两人是否有缘,是否真心相爱。我觉得珠宝商人推销钻石和大同公司推销冰箱差不多,都是要把他们的商品当做爱情的象征,后者还比前者实际一点哩! 当然也有些朋友认为,我是个艺术家,所以可以有不同于别人的选择和见解,可是,我却认为,我并没有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我也有很强烈的物质欲望和很强烈的虚荣心,但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关键上,我常常会提醒自己要知足,知足才能快乐。 用钱而不为钱用 刚结婚的时候,我们常开辆破车到处去玩,钱刚够吃和住,没有余钱可以买纪念品,我就在一些风景很美的地方,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检一两块比较特别的石头当做纪念品,慢慢地成了一种习惯。直到现在,我们到什么地方去玩还是很喜欢捡一些石头,有时候也会到店里买一些很漂亮的矿石摆在家里,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灰头土脸,可是每一块我都舍不得丢掉,因为每一块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快乐。前一阵子去横贯公路,在太鲁阁下的河床里,我们夫妻两个脱下鞋子找了好多石头,被同行的朋友们认为简直不可忍受,对着一块石头还挑挑拣拣、难舍难分的,这两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瘾? 金钱是一种有用的事物,但是,只有在你觉得知足的时候,它才会带给你快乐,否则的话,它除了给你烦恼与妒忌之外,毫无任何积极的意义。很久以前,看过杨乃藩先生写的一个小方块,印象很深,大意是说:他很喜欢钱,觉得钱可以买到快乐,比如在他口袋里装了几块零钱的时候,他可以牵着孙儿的小手,到巷口的杂货店里买几块糖给孙儿,小孩子脸上的快乐与满足真的是用几块钱买到的。他还举了一些其他的例子,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大意是说,若你能善用钱,钱就能买到快乐,而善用的意思就是说,要知足,要不贪,要操纵欲望,不要让欲望操纵你。 不以权位职人 第三个问题是学识,或者跟着学识而来的一种地位的压迫感。 在台湾,对于这种压迫感最敏感的可能是中学生和大学生,我不知道小学生会不会这样,但是我心里祈祷千万不要这样,若是这样小就以“学校”来取人的话,就太可怕。 我知道有一位师范专科学校的老校长对学生非常好,学生也很爱戴他。可是,有一件事情学生始终不能了解他:这所师专附近有好几所大学,常常希望和师专的同学联合办一些活动或者晚会什么的。有时候还由大学的校方正式出公函到师专来邀请,老校长都置之不理,从来没有鼓励学生去参加。学生有时候会抱怨。一位老师曾问校长这是为什么,校长说了一番很出人意料之外的话: “我当然不怀疑别人邀请我们学生的诚意,可是,你也要替我们的女孩子想一想,面对着那么神气的大学生,总会有几个人动了心,而这些大学生会不会一直喜欢我们的女孩子呢?着只存玩一玩的心理,吃亏的还是我们这些师专生啊。” 这真是长者之心。他也许古板了一点,也许有一些成见,但他说的话还真有一些道理。我有一个女学生,毕业后结了婚,可是不太快乐,有时候来找我诉苦。当然,她仍然很爱她的丈夫,可是,她不能忍受的是家人对姻的婚姻的态度。她的家人认为: “你一个师专毕业生,能有一个台大毕业的男生爱你,并且娶你为妻,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你当然要忍让一点才行。” 这是什么话?可是,这是台湾好多父母都在说的一种话。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曾经写信给我,我不认得他,他是一个低年级的男生,年龄大概是十七、八岁。他说,他在感情生活上碰到了两次挫折,一次是在课外的绘画补习班上,认得一个女孩子,第一次两人玩得很愉快,第二次他穿了师专制服去上课,那个女孩就不再和他说话了。又有一次,他认得一个私立中学的女孩,那女孩在知道他是师专生后,露出了很不屑的神情,从此就与他疏远了。他心里很难过,在信中说了一句;“她又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个私立中学的学生。” 你们看,这不是一种很悲哀的现象吗?你读什么学校,你从什么学校毕业,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人的价值就在于那个学校的名字吗?难道不同的职业就代表一种阶级吗? 也许很多人会说;“不,我们不会这样。”可是如果真的扪心自问,我们不也常犯同样的毛病吗?要怎么样才能看开一点呢? 当然,离开学校以后,真正地进入了社会,真正地投身工作,这些事情就慢慢地变得不太重要了。人总有成熟的时候,但是,如果过了这个阶段还不肯改变想法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是真正地失败了。 不断地自我超越 我总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事,在任何一个学校里都有爱读书和不爱读书的人。问题是,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书读得好不好,不管是男性或女性,若是因为书读得好而起了骄傲的心的话,他就不算读过书了。相反的,若是功课成绩并不好,却随时保持着准备学习的精神,才是一个真正读过书的人。 和我们的一生相比,学校教育不过短短几年,实在不是一种很可靠的凭借或者很可靠的标准。“生活”是一种很复杂的学问,有人说“哭也一世,笑也一世”。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让一些莫名其妙的标准来干扰我们。 很多烦恼都是从最没有意义的“比较”开始的。我们应该知足,避免无谓的竞争和烦恼,生活就会过得比较快乐。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退缩或者自欺欺人,我并不是这样消极的人。 我认为生活是一种不断的竞争和自我的超越。不管你是什么身分、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全部的投入,千万不要存着一种“客串”的心理,得过且过地混日子,那是最划不来的事了。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样都投入,但是,我们总要选择一样或者两样,牢牢地抓住它才行。 教了十年书,我也教过好几个“客串”的学生。怎么说呢?他上油画课的时候,会来晃那么一下子,交作业的时候,也能马马虎虎地得个低分。如果他是用上油画课的时间去画国画的话,他仍然是好学生。可是,有极少数几个学生,这个也不想学,那科也不感兴趣,这么多种术科,没有一样好,学生成绩也差,然后毕业了,教书也教得吊儿郎当,来找我诉苦,说教不下去了。他告诉我已经服务满五年了,我说:“那简单,改行就好了。”可是他又害怕改行以后不见得可以应付得很好。我说,总有一两样他会感兴趣的事,只要感兴趣的话,开始的时候苦一点也无所谓,可是,他想了半天摇摇头说: “我也没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事。” 这样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如果不肯投入某一样事物中,他的一生已经不会很快乐了。我实在很替他可惜。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安定,分工越来越细,无论从事任何一种行业,若肯全心投入,总会做出一些成绩来。也许开始的时候看不出来,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你回头省视一下,会发现自己真的做了不少事,因而产生成就感,心里自然会比较快乐。积极一点说,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工作与兴趣;消极一点说,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避风港、我们的安慰与凭借呢。 这是我对工作与事业的看法。下面我想谈谈对朋友、夫妻和儿女这些人际关系的看法。这些是我今天要说的第二部份,我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我们可以如何欣赏这部份的人生,如何看出生命中的种种美好。 益友增添生命光彩 我觉得朋友是快乐人生中的重要环节,一辈子里如能得列几个知心的朋友实在是极大的幸福。人因为年龄和经历可以分成好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益友和损友。如果有一个朋友能陪你一起度过好几个不同的阶段,那更是你的幸运,非常值得珍惜的一分幸运。 我就有几个这样的朋友,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认得,在不同的时期里还常能互通讯息。有一次,一个象这样的、快二十年没见面的朋友来看我,虽然我们彼此都知道二十年来大家在做些什么,可是到底是二十年没见面了。听说他要来,我好早以前就开始兴奋了。那天早上接到他的电话,要我去龙潭的电信局接他,我和我先生开车去,心里竟然紧张和害怕起来,我怕他变得太多,变得太老,我就会觉得伤心;可是又知道,二十年实在够长,够把一个人变老变丑。一直到车子开到龙潭那个小小灰灰的电信局前,我的心还是忐忑不安。当我看到穿着灰色风衣的他走了出来,身旁是他的女伴,他的面容虽然和年轻时不大一样了,可是却很好看,有一种不凡的风采,当他微笑地和我打招呼时,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欢欣的感觉。二十年的时间让我的朋友变得成熟、变得不凡,我真替他高兴。 回家以后,我给他看我的油画素描,然后再向我的先生、他的女伴诉说我们同学时期的种种不可思议的经历、我们的理想、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种种可笑又可怜的挣扎,在那两、三个钟头里,我们几乎处在一种狂热的状态中。 一直到下午带孩子们去吃冰淇淋,坐在咖啡座上我才觉得累了,一句话也不想再多讲,我告诉朋友: “我好累,已经不想说话,我已经说够了。” 我的先生和朋友都很高兴地看着我。他们叫的咖啡很香,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吃着冰淇淋,屋子里有一种黄昏时细致的温暖的光泽,我非常满足,就再没有说一句话,直到和他们挥手再见,那种安宁、满足的情绪一直充满我心。 直到今天,每次想起那一场会面,我心里的满足感觉仍会回来。以后我们也断续见过两、三次面,但不知道是时间不对还是地点不对,总不能再造成第一次的那种气氛。也许因为我有过第一次的经验,对后来几次的会晤有较高的期望,因此总觉得失望,心里有点懊恼。 强求平添难堪 后来我忽然想通了,我觉得我们那一次的会面就有如一件艺术品,不可能再复制。有些美丽的感情是不会再来的,如果要强求,除了使自己难堪与失望以外,不会得到什么结果。 这样一想,心里就高兴多了,对以后几次会面的不如意,也不再耿耿于怀。因为我知道,这种美好的气氛有一次就该知足了,决不可再贪求。假如对所有朋友的交往都抱定不贪求的态度,生活会快乐得多。 我也发现,人年龄越大越难交到朋友,有时候碰到非常倾心的朋友,竟然发现没有时间从头再来了。年轻的时候如果喜欢一个同学(我们年轻时的朋友大多也只能从同学里发现),可以和她一起上课、下课、逃课、吃、玩,所有的时间任由我们支配。但是年纪大、事情多、责任复杂了以后,这种幸福己不可再得了。 最近我认识了一位朋友,就有很深的感触。我那么喜欢她,那么崇拜她,可是,每次却都只能匆匆地交换几句话,想说的说不出口,就是勉强说出来也变了味道,所以,不如回到家里给她写信来得自然些。我对几位新交的朋友都有一点这种感觉,后来,我只好自己劝自己,不要太贪心,能认识她们就是我的幸运,其他的也别太贪求。 说到交朋友,我必须谈到人生的另一个环节,就是夫妻的互相影响。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很幸运、很幸福的女人,先生招待我的朋友比我自己还要殷勤、还要兴奋,我的朋友他都很喜欢,因此,我的朋友也很喜欢他,由此,我们生活的精神层次才逐渐提升。 尊重自己的伴侣 我不知道假如我嫁的不是他,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听说有些先生不准太太在婚后和别人有任何社交上的来往,他认为,做了太太就该每天为先生和小孩活着,而且,他认为,他既然负担了一家的生计,出外做事,他的太太就该乖乖地在家里待着。好像这种先生还不在少数,太太偶尔外出几次还真会有一种罪恶感。 当然,假如做太太的心甘情愿后半辈子只认识几张熟悉的面孔,那也无可厚非,只要她自己愿意,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可是,因为我是女性,所以对男性的本位主义不太赞同。我认为一个男人,能赚钱养家固然值得自豪,假如在赚钱养家之外还能尊重自己的伴侣,培养她独立的人格,陪着她一起去探索知识领域里一些未知的境界,这对夫妻才会更加快乐。 有一次,一个女孩子问我: “结婚以后两个人整天面对面,还会有什么话说呢?” 我回答她: “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那可有说不完的话呢!” 不是吗?夫妻二人携手共同面对一切的风浪、一切的沧桑,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和我有同感,夫妻就是互相分担忧患、互相分享欢乐的伴侣。有忧急的事,在向丈夫诉说了后,好像就已经轻松了一半;而得到了什么成功的光荣,在没有回家告诉他以前,那种快乐好像是虚幻的,一定要等到赶回家,亲口告诉他,看见他也兴奋起来,那个时刻,快乐才算成型,才算有了着落。 讲到这里我又有一些感触。很多女孩在选偶的时候,常把经济能力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上,有些父母也是这样,可是我的感觉是,如果你没有和丈夫一起奋斗过,你们之间总会缺少一点什么。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不过,我的意思是说,假如这个男孩子是个脚踏实地、很肯上进的人,那么,他现在穷一点又何妨?反之,假如他是个好逸恶劳的人,就算有再多的钱,日子也不会过得多有意思。 夫妻应以孩子为重 出来做事以后,慢慢接触了这个社会,发现还真有很多不愉快的夫妻、不愉快的婚姻。我自己知道得有限,更不敢以专家或权威自居,因为我知道,爱情有时候是不能解释的,有些人能有美满的姻缘,有些人却不能。有时候有些苦衷不是别人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或分类的,有些夫妻之间的隐忧更不是“是”或“非”这二分法可以说明的。对着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我通常都不敢置词,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去安慰那些向我诉苦的人。 我心里还隐隐有着这样的感觉,就是夫妻有了意见,朋友们最好是劝合不动离。尤其是,假如这一对夫妇已经有了小孩的话,朋友们更要尽量地安抚他们,要他们一切以孩子为重,毕竟比不得没有小孩的时候了。孩子们出生了以后,夫妇的关系就有了一种不同的联系,好的方面可以说更坚强了,坏的方面可以说更不自由了。 在欧美,有很多不幸的孩子,我就认得这样一个女同学。她的父母是在二次大战刚胜利的狂欢气氛下结的婚,生了她以后婚姻触礁了,然后,两个人离了婚。母亲再嫁到法国,又生了两个女儿;父亲在比利时定居,再娶了一个太太,生了两个儿子,而我的这位女同学从小跟着父亲一起住,和继母也无所谓合不合得来,才十九岁就一个人搬出来往。母亲偶尔会来宿舍看她,和她住一两天,却绝不邀请她到法国去。她二十岁生日那天,和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到她父亲家玩,她的继母还不错,招待得很殷勤,可是,吃完饭以后,尽管天寒地冻,她仍然和所有的客人一齐告辞,一起坐巴士回布鲁塞尔。她的父亲送我们出来,也没有什么话,等巴士快开时,他才忽然跟着车子跑了几步,向她大喊一声: “宝贝,生日快乐。” 我转眼向我的同学望过去,那时外面的灯光照进车里,我看见她眼泪正成串地掉下来,我一句话也不敢讲,也感染了她有父有母却无家可归的悲哀。我有一篇作品。“玛丽安的二十岁”,写的就是这一件事,我认为对她来说,这个世界实在太残酷了。 慎重地考虑婚姻 我是个主张晚婚的人,我认为无论是男是女,晚婚的好处总多过坏处。第一,婚前你较有充分的时间了解一些男女个性的不同,而且,二十八或三十岁再结婚,总会比十八岁或者二十岁时决定的婚姻要慎重一点吧(当然,假如是为了怕当独身女郎或光棍而草率地嫁了或者娶了的婚姻,又另当别论)。作家爱亚女士写了一篇小说,我觉得很有意思,她的看法是,一生最好只有一次婚姻,因此要慎重地考虑。尽管有那么多人在你周遭替你留意,催你或者逼你,结婚仍然是你自己的事情,一点也马虎不得、勉强不得。 现在,再来稍稍谈一下儿女的这个环节。我觉得,儿女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要好好地珍惜,珍惜并不是溺爱的“同义”字。我倒觉得我们中国人教孩子的方法有时候很有点道理,要孩子孝顺、尊敬父母实在是为孩子好,因为如果能有正直而又权威的父母引导,可以给孩子一种定向性和安全感。 当然,我不是完全否定国外一些专家权威的说法,我只是觉得,有时候专家太多,会让人无所适从。 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早早地出人头地,于是有让孩子学钢琴的,有学舞蹈的,上作文班的,甚至有上英语会话班的,不过我总觉得,孩子的童年似乎不应该这么忙碌,有时间的话,我们应该多带幼小的孩子接近大自然。这个世界上也许有些事情可以速成,教养孩子让他成材却绝对不能速成。 我们应该尽量享受做一位慈母的欢欣和乐趣,让孩子自由地成长,不要勉强他成为你管他安排的模式里的人。不要让孩子替你过日子,孩子也许很象你,可是却绝对不是你,他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如果能看开这一点,应会更快乐些吧。 |
卷一 来时路 想您,在夏日午后 无边的回忆 旧日的故事 后山 四季 爱的絮语 猫缘 海棠与花的世界 荷花七则 成长的痕迹 卷二 窗内 窄门 我的记忆 谢谢您!老师 几何惊梦 花的联想 白发吟 窗前札记 不忘的时刻 卷三 窗外 胡凡小姐的故事 玛丽安的二十岁 海伦的婚礼 莲座上的佛 卖石头的少年 乡关何处 达尔湖的晨夕 那串葡萄 附录 人生欣赏·欣赏人生 谦卑的心 附记 回顾所来径 | ||